【IT168 评论】在2006 CEDIA展会有一个抢眼的主题展示,就是比一般16*9宽屏幕家庭影院更宽、视野更广的2.35:1超宽屏幕家庭影院的展示。
![]() |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显示比例都围绕着所谓的宽屏幕16*9显示器,彷彿家里若没有宽屏幕显示就是落伍!其实大多数人的家里都还在使用4:3的传统电视,电视台所广播的内容也都是4:3的比例,只有DVD的内容最近都已转变成专门针对宽屏幕电视作16*9压缩的影片,大多数人可能也还搞不懂这种压缩所带来的好处。所以当大多数人都还不清楚16*9宽屏幕的必要性、当16*9还只是一种潮流与概念时,干么又多出一个所谓的超宽屏幕呢?
2.35:1 家庭影院开创新时代
去年CEDIA就有不少厂商展出2.35:1超宽屏幕的投影展示,包括Stewart推广其2.35可变式电动控制屏幕、以及一直以来推动超宽屏幕不余遗力的Runco及其副属品牌Vidikron,台湾的投影机品牌奥图玛科技Optoma也投入这个潮流,展示其最新的2.35家庭影院。
![]() |
Runco |
这其中又以Optoma以其HD81 1080p投影机所展示的170英寸超宽屏幕最抢眼,几乎抢走会场所有超宽屏幕的光芒,主要原因在于其屏幕尺寸、画面品质与影像锐利度几乎让其他展示相形失色,更重要的,Runco所主导的超宽屏幕影院大多从三万美元起跳,而Optoma的超宽屏幕影院只需三分之一的价钱而已,让超宽屏幕影院不再遥不可及。
![]() |
大画面所带来的震撼是无可取代的,越大的画面,空间感与视野的震撼也就越大;可是画面越大,影像就会变差变弱,除非分辨率够好、除非投影机够亮。例如120英寸的屏幕几乎就需要100英寸屏幕亮度的1.5倍,才能维持一样的影像强度,150英寸则需要2.25倍的亮度等等。画面变大,分辨率若没有相对提升的话,影像细腻度就会变差,颗粒感较重,画面感觉会比较粗糙。
![]() |
Optoma的HD81在今年初的CES消费性电子大展中,就已经抓住这个“大画面震撼”的视觉心理、以1080p的分辨率与1300ANSI流明的亮度、投射出一个色彩饱和、高亮度的135英寸16*9屏幕,成功的替DLP阵营打响1080p的第一炮;接着又在六月的INFOCOMM展出一个140英寸16*9的影像,直接以当时刚上市的HD DVD播放1080i电影歌剧“魅影”,同样呈现高亮度、深沉的黑色与对比度以及亮丽饱和的颜色,让观者欣赏1920*1080p打在140英寸的大画面,大呼过瘾。
![]() |
画面效果图 |
Optoma似乎不断挑战展示的极限,每个展会都想要突破前一个展会的技术层面,已经两度展示135英寸、140英寸16*9的大画面,Optoma在CEDIA选择展出技术层面更难、挑战性更高的170英寸超宽屏幕。Optoma的作法是在原本就是宽屏幕1920*1080分辨率的HD81镜头前面,加装一个16*9变形镜头,将原本HD81的16*9画面横向拉开,成为2.35:1的比例。一样用歌剧“魅影”的HD DVD做展示的内容;不同的是,上次在INFOCOMM时,歌剧“魅影”的2.35影像实际只用了140英寸16*9画面中间的2.35:1区域来显示,上下有两个狭长黑色区域没有派上用场,所以实质上其2.35:1的影像区域只有将近130英寸的画面;这次在CEDIA则是170英寸的2.35超宽屏幕,以影像面积而言,大约是INFOCOMM的130英寸2.35:1影像的1.8倍大,这个对投影机的细腻度与画面强度有很大的挑战。
当CEDIA会场一般的家庭影院展示大多集中在16*9 100-120英寸时,当会场中的2.35超宽屏幕的展示大都集中在120英寸到140英寸时,Optoma的170英寸超宽屏幕无疑立即成为会场众人注目的焦点,
超宽屏幕历史回顾
在1950年代,当电视逐渐进入一般大众家里的客厅时,电影产业知道他们必须发明新的技术以吸引观众到电影院欣赏;于是超宽屏幕的广大视野成为主要的焦点。最早期的超宽屏幕技术是Cinerama,采用三个摄影机去拍摄,播放的时候再以三个投影机在一个弧度很大的大屏幕上,重现2.65:1的超宽比例的影像,虽然只有两部电影How the West Was Won以及The Wonderful World of Brother Grimms是真的以Cinerama来拍摄 (其影碟还可以看到三个摄影机的接缝),但是它对后来的宽屏幕技术却有着重大的影响力,带动着往后一波波超宽屏幕技术的开发与精进。
![]() |
Cinerama的超广弧度的大画面虽然视觉震撼的魅力无穷,可是三个摄影机、三个投影机毕竟麻烦许多,于是电影公司又发明单一摄影机的技术Ultra Panavision 70以及Super Panavision 70,以70mm的影片来拍摄,再拷贝成三个投影机可以放映的拷贝,然后在Cinerama电影院播放,让观众继续享受大弧度的超广视觉震撼,但是很明显的,超宽屏幕的技术必须往下一个更成熟的阶段迈进,否则超宽屏幕就无法普及。
![]() |
Ultra Panavision 70 |
另一个有名的70mm电影技术是Todd-AO,宽屏幕比例是2.20:1;Todd-AO是以65mm的底片来拍摄,在后制的时候,将声音合并成70mm的播放拷贝。Oklahoma!、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以及Cleopatra是Todd-AO的代表作品。
![]() |
Todd-AO |
三个摄影机、或是70mm的摄影机毕竟制作成本还是太高,所以宽屏幕电影的主流技术自然就专注于如何降低成本;最后衍生出以比较便宜的35mm技术为本,加上光学元件Anamorphic lens搭配的技术,例如CinemaScope、VistaVision以及Panavision。CinemaScope在单一的35mm摄影机里以光学元件Anamorphic lens将影像以2:1的水平压缩比例在35mm的底片上成像,在播放时,再以Anamorphic lens还原成超宽屏幕的比例,从2.39:1到2.66:1都可以应付。
最成功的超宽屏幕技术是Panavision,一样是在35mm底片的技术,事实上超宽屏幕的电影最后都汇集并整理在Panavision技术下面,下次你看一部电影的片尾字幕,如果看到Filmed in PANAVISION,这就是纯正血统的超宽屏幕电影。这些血统纯正的宽屏幕电影在电视上播放时,大多以pan and scan的方式来取4:3的画面,也即根据画面中的人物或影像重点,移动这4:3的取像区,不过4:3的取像却只占了2.35大约一半的画面而已。
![]() |
Panavision |
另一种宽屏幕的摄影技术则是舍弃Anamorphic光学压缩元件,如早期的TechniScope以及后来的主流Super 35;TechniScope可以直接在一个35mm的格子里储存两个画面,所以容量比早期的35mm Scope技术多一倍,也即在摄影的成本上,可以节省一半。但是相对的,转到投影机用的拷贝时,其分辨率也就不如使用Scope技术的好。
![]() |
TechniScope |
Super 35详细的全名是Superscope 235,大导演James Cameron最喜欢采用这个方法。Super 35是直接在35mm的底片上成像,不需要16*9光学压缩元件,但是在导演摄影机的Viewfinder屏幕里,可以有2.35:1、1.78:1或是4:3的框框,所以导演在取镜时,可以将摄影的构图根据所设定的宽屏幕比例来呈现,所以这部电影在电影院时可以在2.35:1或是1.78:1来重现,而当在电视播放时,也可以以4:3的比例来表现,最有名的例子是Cameron的“Terminator 2--魔鬼终结者2”的电影,其电视播放的4:3画面、或是4:3比例的DVD往往比2.35:1 DVD上下多出许多画面。Cameron的Abyss第一次的LD影碟发行是1.78:1的比例,很明显的比起电影院或是后来的2.35 DVD多出下面的一些画面资讯。
![]() |
Panavision 2.35:1 |
以电影公司的术语来说,像这样以Super 35拍摄的电影,若是以2.35来呈现时,他们会说是Matted for 2.35,就是遮成2.35的意思。若是一部电影当初拍摄是以宽屏幕为主,但是在DVD以4:3来呈现时,就会说是Open matte,就是把遮挡的区域打开;当然有的时候就会出差错了,例如导演在摄影时以其1.78来取像,所以收音麦克风可能会出现在4:3的区域中,有些Open matte的4:3就偶而会出现这些不应该出现的画面。另一个有名的例子是Michael J. Fo主演的Doc Hollywood,有一幕是女主角在河边出浴的镜头,Open matte的版本呈现全裸的画面。所以Open matte 4:3跟Pan and scan的4:3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是看到更多画面,一个是丧失一半的画面。如果片尾字幕是Filmed with 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这些都是类似Super 35的摄影技术,也即非纯正血统的超宽屏幕,只有Filmed in PANAVISION才是纯正的超宽屏幕。
小贴士:请谨记在播放以DVD发行的电影时,常常需要考虑到格式问题。许多电影宽于16:9格式。例如《指环王》、《与狼共舞》、《墓碑镇》、《第五元素》、《U-571》、《美国甜心》与及《星战前传:魅影危机》(这儿只列举了很小一部分)都是2.35:1格式的电影。
注:未完•••即将推出:超宽屏幕家庭影院 - 未来的潮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