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亮度与分辨率及功耗的矛盾
早期PDP所碰到最大的问题便是亮度不足,问题的根源在于分辨率提高之后,各像元的放电空间会变小,使得发光效率降低,而且PDP所普遍采用的寻址与显示相分离的驱动方式使得对发光无贡献的寻址期在电视的场周期内随着分辨率的提高,占用的时间会越来越长,造成亮度和分辨率性能的提高难以两全,同时也引出了亮度与功耗之间的矛盾。
通过多年来在放电室结构、气体配方配比、电极形状以及驱动电路等方面的改进,PDP的发光效率已从早期的1.2lm/W上升到前两年的1.8lm/W,进而到现在的2.5lm/W,使得42吋PDP的功耗从400多瓦降到了200多瓦,从而基本解决了亮度与功耗之间的矛盾。PDP业界的目标是要把发光效率提高到5lm/W,使42吋PDP的功耗降到100多瓦。
对于分辨率问题,早几年由于发光效率不够,采取的是将显示屏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进行扫描驱动的方式,也就是以牺牲成本(增加一倍的扫描驱动电路)来平衡亮度和分辨率之间的矛盾,现在由于发光效率的提高,已经不需要分开驱动了。当然PDP的发光效率始终是要受到放电空间的限制,所以PDP将自己限定在大屏幕显示市场,对于50吋以上的显示屏,PDP完全可以做到高清晰度显示同时又不影响亮度。
2.运动图象的假轮廓
前面介绍了PDP的灰度等级是通过对相应象素在一个电视场期间的放电脉冲数调制实现的,在目前普遍采用的寻址与显示相分离的驱动方式中,将一个电视场又分成多个子场,对每个子场的放电脉冲数的权重进行编码,如对八子场进行二进制编码可获得256级灰度。对于采用二进制编码的子场驱动方法,效率很高,驱动电路也很简单,在显示静态图象时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但由于高位子场所占权重太大,在一场内的发光时间分布是很不均匀的,而人眼对图象明暗度的感知是一段时间内的积分效应,且又有跟随图象运动的观察特点,这样当运动图象穿过某些特定灰度等级的区域时,人眼会错误的感觉到灰度的跃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运动图象的假轮廓,具体表现就是当我们仔细观察运动中的人的皮肤等灰度变化很细腻的部分时,会感觉到一条一条的轮廓线。近几年的产品一般都将子场数提高到了12,对于同样只要获得256级灰度,已经开发出来了许多优化的编码方式,再加上一些新的驱动方法的采用,运动图象的假轮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残影及寿命问题
残影(burn-in)及寿命不高是PDP最受批评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对应的是荧光粉老化这同一个问题,CRT在发展初期同样遇到过。所谓残影就是当PDP长时间显示一幅静止图像,或图像的某一部分长时间不变时,如电视台的台标,由于屏幕各部分的亮度差别很大,明亮部分的荧光粉可能会受到永久损伤,亮度比别的部分明显下降,这样即使换成别的画面,原来图像的影子会长期保留下来,影响图像质量。而寿命则是由于荧光粉逐渐老化,使得亮度持续下降,以致难以获得满意的观看效果。通常看到的PDP电视的寿命指标指的是亮度降到一半时的时间,并不是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早期的PDP由于借用CRT上的荧光粉,对PDP放电产生的紫外线承受能力不够,老化较快,使得寿命不足。但新一代长寿命、高亮度的PDP专用荧光粉已经实现商品化,使PDP的寿命提高了一倍以上,最新的PDP显示屏的寿命已达到6万小时,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使用要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最开始使用的前100个小时对荧光粉的老化非常重要,在此期间不要连续几小时观看同一个电视台的节目,以免台标在屏幕上留下残影,应该在广告期间换到别的电视台,使得整个屏幕可以得到均匀的老化。